
VR新媒體 VR AR New Media
【Project 1 VR AR New Media】新媒體裝置—流動穿越
「虛擬實境和人類大腦可以處理的數據是一樣多的,我們終於知道 自己的極限。」—道格拉斯・科普蘭(Douglas Coupland)
以「流動穿越」為子題,過科技媒材來理解虛實關係,以地下莖式的模式(rhizomatic model)探討新媒體裝置之重疊(overlaid)與並置(juxtaposed)之間的關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出現一個無中生有的現實環境,藉由使用者界面讓人進入虛擬世界,人們在穿載介面即可獲得相同的感受,如同身處在真實世界一般。虛擬實境的實現,使人們可藉由科技介面達到「身歷其境」的境界。薩瑟蘭提出「終極顯示」(The Ultimate Display)概念,認為顯示器作為通往虛擬世界的窗口,他說:「透過此窗口,人們可以看到一個虛擬的世界,而富有挑戰性的工具,使這個虛擬世界看起來更加真實。」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把虛擬世界應用於現實世界的技術,一種實時現地的位置及角度,藉由即時相應的圖像影音並且進行互動。 AR將虛擬和真實環境連結在一起,連續的差異性兩端,中間部分成了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混和實境則結合虛擬與現實(Combines real and virtual)、即時性互動(Interactive in real time)、3D技術應用(3D Registered)、動力技術,以及媒體裝置。
錄像藝術 Video Art
【Project 2 Video Art】錄像藝術—人城移動
「當世界變動得這麼快,當我們置身在這麼多加速前進的力量之中時,需要暫停,需要靜止,需要反思,需要重新想像。」—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
以「人城移動」為子題,探討移動速度而產生各種有形與無形的城市樣貌,藉由移動速度,窺探聯繫人與地方產生情感之所,也指涉城市的態度、個性、腔調、情緒與精神。漂浮於城市當中,居住於城市的人們,每次的移動都是在追求下一次的移動。人們透過認同而憶建構人城景觀,是否因為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席捲而使「身體感」及「城市感」逐漸扁平?移動的城市風景融合人們的欲望與記憶,兩者互換成就了城市的面貌,誠如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看不見的城市》:「組成這座城市的不是這些東西,而是空間的量度與過去事件之間的關係。」在城市中反覆移動的生活中所產生集體意識的生活型態,浮現對所處之地始終無感以及地方歸屬感薄弱的處境。因此,移動狀態的「人城」在去疆域化與地理區域所限制在地空間經驗下,提問移動者的生成形態與當代「人城」的可能樣貌,反思構築人們身體與城市之間的移動關係。
電腦動畫 Animation
【Project 3 Animation】電腦動畫—躍動敘事
「我們如何看見我們所認為自己看見的…..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約翰•伯格(John Berger)
以「躍動敘事」為子題,動畫影片包括畫面質感的功能、聲音鏈結的功能、畫面中關鍵聯想物或介質的功能,以及記憶的關鍵解答功能。鏡頭與視覺設計元素表達畫面的內容之外,且兼具標註敘事重要功能,凸顯的語言與組合形式表達。羅伊麥德森﹙Roy P. Madsen﹚《動畫影片》書中提及在西班牙阿爾塔米拉的洞窟壁畫中,有許多原始狩獵圖描述成多腳移動的動感樣貌。之後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於運用24台攝影機,分段拍攝奔馬動作而串接成動畫。當代電腦動畫應用時間的原理在Maya裡使用多種MEL腳本,以一種內部三維檔案格式,輸出場景將其用Renderman進行演算。敘事腳本把場景拆分成不同的通道(pass),包含主要鏡頭(body shot)、獨立陰影(shadow pass)。動畫影音的敘事,經由這些演算路徑由maya composer,表現出躍動敘事的圖像意涵。
音像表演 Audiovisual Performance
【Project 4 Audiovisual Performance】音像表演—聲動感官
「我不知道『無』聽起來會是什麼模樣。當我聽到我自己就會製造血液流動和神經系統在運作這兩種聲音的時候,我整個人嚇呆了。」—約翰·凱吉(John Cage)
以「聲動感官」為子題,融合視覺影像、音樂、舞者的現場演出,以自由音樂信仰為元素,結合多媒體藝術及電子音樂,帶給人們對電子音樂文化的認知與感受。透過這些元素的結合,以實驗性的環境聲音,重現對電子音樂的融合。並且,結合多媒體影像、電子聲響、自創曲風、自由音樂,以展場空間與場域環境,現場即時演出的方式,呈現聲光音樂交融時刻,感受當下的視聽震撼。
臨場行為 Live Art
【Project 5 Live Art】臨場行為—形身異
「身體正靈魂誕生的空間,也是其餘所有存在空間的母體……由於我的身體運動自身並望外看,所以它讓諸事物環列四周,事物成了我的身體本身附件或延伸,被鑲嵌進身體的肉當中,
成為一完整定義的一部分,而這世界也是由身體的相同質料製成」—《眼與心:身體現像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典藏藝術出版)
以「形身異」子題,關乎時代下的社會情緒,表達身體行動與內心感受的節奏。藝術家的身體將日常行為與思想行為進行了語境、場域、重組、目的性等因素而進行身體組構,將其轉化為觀念藝術的行為語境,表達藝術的身體思想。一方面以行動姿態顛覆傳統的美學權威,另一方面則將思維轉向觀念層面,進而思考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荒謬,彼此碰撞並且超越現實邏輯。人的身體韌性是如此地耐磨,永遠的身體姿態以及與身體行為的記憶,如影隨行的陪伴離散者,轉向了無動於衷的磨難馴服。現代社會的「自覺身體」以沈默替代了發言,身體異化隨著身體活存所帶來的不僅是渴望,也是一種對事實逆反盼望。